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研究所动态 > 正文

“移民文化与当代中国城市发展”学术论坛在我校举行
来源:本站         发布日期:2012-07-02    已有 人浏览



6
21,第二届“人文岭南·学术圆桌”在我校举行。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王利民研究员、深圳大学副校长李凤亮教授、广东省社科院副院长温宪元研究员、五邑大学副校长张国雄教授等出席会议,论坛主题为“移民文化与当代中国城市发展”。此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和深圳大学联合主办,深圳大学移民文化研究所、深圳大学青年社科工作者联谊会、南方网和中国社会科学报驻广东记者站共同承办。深圳大学社会科学部主任汪永成教授主持了论坛开幕式。
此次会议是一次跨学科的交流和碰撞,来自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传播学等领域的学者从不同的学科对移民文化与当代中国城市发展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讨论。
对于当代中国移民的特点,深圳大学移民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刘志山教授认为,当代中国移民一般是指离开原来的居住地迁移到其他地方定居或居住了较长时间的人口,与常住人口概念较为接近。他认为,移民城市就是以移民为基本成员的城市,即移民在数量上远远超过原住民,并成为城市发展的生力军和主力军。同时,移民城市一般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客强主弱;二是人口高度流动。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周大鸣教授将当代中国移民分为劳工型、智力型、经营型和政策型等四类基本类型。
深圳市社科院文化研究所所长王为理研究员表示,在当代中国,经济是百姓迁徙的主要动力,移民认同的核心要素是财富,即通过能否赚钱来获得对一个城市的认同,这种单一价值观也应是学者在当代中国移民发展过程中需要重视的。
  张国雄比较研究了美国唐人街的华人移民和江门开发区、高新区的农民工。他表示,在国内,移民聚居地的服务业一般处于自发状态,即凡是农民工集中的地方,出租屋、餐馆、理发店等服务市场便会自发形成,同时这些市场也会因为农民工的去留而衰落或兴旺;而在美国,往往会针对移民开展有组织有规模的房地产开发及相关服务业,并最终形成以移民为主的卫星城。此外,在国内,农民工对城市的认同度低,基本上不愿意参与当地的文化活动或同乡会、商会等活动;而在美国唐人街,第二代移民会很快融入当地社会。
旅美社会学家、东莞理工学院特聘教授李毅博士介绍了日本和印度的移民状况。他表示,日本通过政府组织的形式,将农村子弟从小送往城市,以此推动移民发展。这样不仅有利于移民更好地融入城市,而且极大地促进了日本城市化的发展,并认为这种移民经验值得中国学习;印度由于没有户籍制度,移民可以轻易地享受居住城市的教育、医保等公共服务。李毅认为,对比他国移民,中国并不存在真正的移民,只存在流动性问题。
对于当代城市移民的管理工作,温宪元提出了四个方向,即治理理念的人性化、治理行为的精细化、治理方式的民主化、治理依据的法制化与制度化;
深圳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江玉琴以20世纪英国黑人移民状况及其文化认同为例,认为我们应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对移民制定一定的倾斜政策,为他们提供平等的社会资源,使移民不至于长期处于城市“边缘”,从而产生对生活的消极态度;同时,摆脱城市中本土文化的排斥性特点,让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共存。
  深圳市社科院文化所研究员张军结合深圳文化的发展实际,探讨了移民文化与深圳精神的关系。张军认为,作为当代移民文化的典型范本,深圳的移民文化兼具同质化和异质化倾向;同时,深圳的移民文化也在身份认同的过程中孕育了差异意识,为营造多样性、包容性和开放性的文化氛围创造了有利条件。

深圳大学文学院钱超英教授、传播学院王晓华教授就相关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深圳大学管理学院吕元礼教授对会议发言进行了最后总结。深圳特区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社会科学战线网站等媒体对本次学术活动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报道,对推动我校移民文化研究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深圳特区报相关报道:http://www.csstoday.net/Item/16152.aspx

社会科学报相关报道:http://csstoday.net/Item/16437.aspx

作者:深圳大学社会科学部